中化国际首个百亿级战略投资
10月13日,化工新材料央企——中化国际(600500.SH)在中化连云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内迎来了130多家投资机构以实地或在线的方式前来调研交流。引得众多投资机构关注的是中化国际(600500.SH)在这里正在建设和分期投产的碳三项目。今年9月底,中化国际(600500.SH)50亿元的定增方案刚刚获得了证监会批文,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正是碳三产业项目的一期工程。这不仅是中化国际在历史上的首个百亿级自建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再造一个中化国际”的目标,更直接关乎这家上市公司乃至整个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正在推动的“以基础化工为支撑,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战略转型。
10月14日上午,中化国际(600500.SH)董秘柯希霆向经济观察网详解了这一百亿投资的来龙去脉。
关乎战略转型的投资
“投资百亿的碳三项目将于明年一季度建成并全线贯通。”按照原定计划,该项目本应于2022年底前建成投产,中化国际(600500.SH)董秘柯希霆解释道,工程受到疫情影响,现场团队采取了诸多措施,正加班加点来推进项目进程。按照项目规划,中化国际将在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园内建成碳三产业一期项目。
该项目包括年产60万吨的丙烷脱氢(PDH)、年产65万吨的苯酚丙酮、年产24万吨的双酚A、年产40万吨的环氧丙烷(PO)和年产15万吨的环氧氯丙烷(ECH)。中化国际成立于1998年,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中化的子公司,聚焦新材料产业,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创新型化工新材料企业。这是中化国际历史上首个超百亿级自建项目。
根据规划,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39亿元。今年9月29日,中化国际50亿元定增的融资方案刚刚获得了证监会批文。按照中化国际《2022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此次定增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入碳三产业一期项目,同时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提高公司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
事实上,中化国际早在2017年前后就开始筹划碳三项目。彼时,宁高宁刚刚接任中化集团董事长一职,为企业制定出“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科技驱动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总体战略定位,中化国际则承担着整个集团向化工新材料转型战略的使命。
此前,“中化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前身脱胎于中国中化集团(后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为中国中化)橡胶、塑料、化工品储运业务,给外界印象更多的是一个传统化工贸易商。
在2021年年报中,中化国际以天然橡胶、贸易业务为代表的其他业务占据了过半的营收。“碳三项目是中化国际从化工综合企业向化工新材料制造产业平台转型的战略性投资。”柯希霆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目前公司制定出向新材料、新能源领域转型的发展方向。碳三项目下游市场也瞄准了涂料、风电叶片、印制电路板、电子电气等领域。按照投资规划,该项目预计2024年完全达产达效。届时中化国际整个环氧树脂的产能规模预计超过80万吨,产能规模将位居全球第一。
再造一个中化国际
根据2021年报显示,中化国际主营收入806.48亿元;归母净利润21.75亿元。碳三项目一期的预测显示,预计年均销售收入可达110.11亿元,年均利润总额可达17.15亿元。如按照可研达产达效,该项目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化国际”。这一投资被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宁高宁寄予厚望。在前来视察时,宁高宁曾表示:“碳三项目是中国中化在协同创新方面极具意义的创举。中化连云港产业园真正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拥有具有原创性并不断优化的产业技术以及产业链的形成,这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协同创新,柯希霆认为,细究碳三项目的技术路线即可发现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个层次在科技创新,从丙烷脱氢到生成环氧树脂、双酚a、环氧丙烷等整个产量超过了180万吨,其中部分是引进全球成熟技术,部分则是自主创新,共同形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化工产业链;第二个协同体现在产业一体化层面,所在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有盛虹石化、有卫星石化,不同企业之间、不同产品之间,可以形成循环产业链,能够把化工原物料和中间产品“吃干榨尽”。根据测算,该项目清洁生产工艺、差异化的产品链、一体化的产业布局,项目综合成本可比同行实现较大程度的降低。第三个层面则是客户的协同,环氧树脂下游客户,与中化国际其他产业链客户都有关联度。比如说中化国际将添加剂与环氧树脂混配、对位芳纶浆粕应用开发,向风电客户销售。不过,中化国际仅仅在环氧树脂上就将每年超过80万吨,规模登顶全球第一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消化激增产能的压力。柯希霆解释道,未来中化国际碳三项目下游市场应用于涂料、风电叶片、印制电路板、电子电气等领域,同时面向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销售。而出口贸易正是中化国际原有的“强项”。实际上,该项目已有部分化工产品开始向欧洲和东南亚出口。
当下,俄乌战争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冲击着全球石化产业链的现有格局。原本欧洲石化巨头以天然气为原料,可在天然气价格连翻数倍后,石化工厂纷纷减产、停产,这对于中国包括东南亚的化工企业是一个机遇。
原本,日本、韩国、台湾是亚洲传统化工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但在近10年到15年,这些地区石化企业逐步在退出国际市场竞争,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中国刚刚兴起的大型石化项目。柯希霆认为,目前,在化工产业链的中游环节,中国企业凭借着规模和成本优势具有了很强的竞争性。中化国际将充分发挥央企优势,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去,在环氧树脂、聚合物添加剂产业链成为全球产业链“链主”,同时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多个化工新材“小巨人”。
来源:石化缘